时间:2022-09-21 06:57:16 | 浏览:520
人类建造城市,成为大家灵魂和肉身的安放之所。那么公园就是一个城市的都市桃源,每一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他们自己心中的那片休闲宝地,心灵净土。泸州是一座山水环抱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七十余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管,今天泸州就江阳区和龙马潭区的城市公园及绿地就有近五十个之多,但是最早的城市公园,依然是几代泸州人的记忆,今天江阳沽酒客就来给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忠山公园位于忠山东麓,与烈士陵园为邻,当年占地268亩。1951年,市政府筹建城区公园,发动群众在今忠山公园大门一带搞义务劳动,不久因为初期经济匮乏的原因暂时中止。1964年5月,作出公园建设规划。次年5月1日,公园筹建组成立,又因为历史原因再次停顿。
在那个年代,一些群众组织在忠山公园范围内修建了“烈士”墓群,并在288梯花台上下建造了“烈士”纪念碑和牌坊。1980年修建盆景园时将这些坟墓搬迁,并先后拆除了碑、坊。1975年,市政工程队筑围墙,1977年竣工。1978年3月,荷花池附近建成茶园。4月公园大门竣工,开始售门票。1980年改建60年代原陵园中学教室为餐厅。
1979年8月,市忠山公园管理处成立。同年,成立忠山公园大集体服务部,职工21人经营茶园、小卖部、照相等服务项目,自负盈亏。1980年,服务部增加荷花池游船服务项目12只木制游船投入使用。1981年8月,园林餐厅开业。
1978年至1982年,改建荷花池,使原污水坑成为有湖心亭、小拱桥、曲栏回廊的游乐区。1980年,改建坡道(288梯)花坛。建盆景园,外设石雕小桥,花窗墙,中有月门,内有花坛群及“哈哈镜”。
同年,铺混凝土道,自大门经游泳池(1963年市体委建)、荷花池、茶园到盆景园、桂花园。1980——1983年市园林局决定在樟、松林内建动物区。由市政府发动驻泸厂矿自愿集资,加上国家财政拨款,先后建成熊山、猴池、鸟舍、鹿场和兽栅等。(可惜今天照片找不到了)
参加集资的单位有: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川南矿区、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交通机械厂、西南化工研究院、化工部第七化工建设安装公司和火炬化工厂等。1981年9月,儿童乐园竣工。1982年7月,餐厅外旱冰场竣工。1984年9月,增设液压电动飞机。1985年10月,五楼一底职工住宅竣工,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1985——1988年,建成人工湖。
1984年春节,市园林处在公园主办小型灯会。1985年春节,市园林局主办中型灯会。1986年春节,市建设委员会(简称市建委)和园林局举办大型灯会和盆景展。1987年春节,市政府主办,园林局承办首届“酒城灯会”、观众达62万人次。
后来公园又不断发展,再后来变成公益单位,不再收门票和经营游乐项目,纯市民休闲公园,并且忠山公园也成了泸州目前唯一的省级重点公园,忠山公园服务部,也改成了公园建设服务中心。这中心由原来管理忠山公园,增加到今天市区47公园绿化地,至今忠山公园依然是老泸州人最多游乐和童年记忆的地方。
龙马潭位于泸州市东北、距城10公里,全岛陆地面积38.7亩,水面500亩,是原泸州市的古八大景之一。龙马潭公园始建于唐代中叶。《泸县志》载:“唐时・王昌一日遇异人,自号落魄仙人,呼王昌为易元子,授之道术,以马送归,至家,马即化龙入潭”故名。
北宋初期、岛上建有龙神,以后建冲虚观,因遍植梧桐,亦称碧梧观。明崇祯二年(1629年),知州全天德重建龙马潭,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两次重建,在岛上构筑亭台堂榭,遍植花草,辟为游览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洪暴涨,岛上植物建筑被毁。宣统元年(1909年),赵藩等筹资重建。渡潭后沿青石阶而上,迎面有砖石结构坊式山门,额题“通城古刹”,左右石柱有赵藩撰书名联“为问好游人,来何所闻,去何所见;别有会心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门前有石狮(高1.15米),石鼓(高0.93米)各1对。门左竖有黄云鹄光绪十七年(1891年)游龙马潭时撰书诗碑一一“龙马归何处,仙人未可寻。唯余潭下水,终古照丹心”。字仿黄庭坚体。碑高1.74米,宽0.79米,厚0.06米。
石龟碑座高0.4米。进门右侧有“龙马潭”三字石碑1通(行书)。正面即冲虚观,民间俗称龙王殿,系吕殿式砖木结构建筑。后面有‘观稼楼’,高17米,一楼一底,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系明清楼阁式结构。
民国时期,建筑如故,游人如织,香火鼎盛,曾有“摇竹现鱼”景观。
吴玉章、朱德、卢作孚、‘恽代英’、章士钊、杨森等在泸期间,先后游览过龙马潭。茅盾在小说《虹》中,对龙马潭也有记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川南行署在岛上设劳改农场。1956年暴发山洪,岛上建筑、植物冲荡无遗。同年,市政府将龙马潭划交当时的鱼塘乡代管。
1971年,泸州市革命委员会将龙马潭划归市鱼业社作养鱼基地。
1979年,市政府将龙马潭划归市园林局管理,开辟成公园。
1980年10月1日正式开放,接待游人,以后市政府多次投资公园设施建设,至1988年,先后修建了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六角重檐亭、艺苑(内置盆花盆景)、雕塑(王昌塑像)、假山水池、旱冰场、书画楼、环岛小道、茶园和小卖部等。岛上遍植竹木花草,沿岸设石桌石凳,潭中有画舫、木船、脚踏船和玻璃钢船等游船、游艇,供游人使用。
1981年5月24日,一只游船翻沉淹死4人;1986年5月和10月,也因游船翻沉各自淹死1人,事故原因均为游人在船上打闹嬉戏致使翻船造成。
后来,龙马潭成立风景区,但是因为经营观念和重视度不够,这个曾经风光极具历史人文底蕴和泸州标志性的地方,逐渐消沉,成了大家心中的遗憾,最近听说龙马潭又要进行重新打造,希望有识之士和相关部门能让它再次焕发生机,我们翘首期盼。
中城公园位于市区中心,初期占地近10亩。这里建有茶园、亭阁、庭园、假山、花木,是人民群众饮茶、休息的场所。其实它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实在算泸州最老的一个人民公园。
1951年秋,市政府在此投资培修道路、园景。次年秋,园南建成川南人民图书馆(后为市图书馆)。馆外有地景、花坛、凉亭和佘俊英、黄方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2年末,园西北建成泸州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982年末,园东北建成文化宫新楼。改建篮球场为游艺场。1983年在园东南原文化馆旧址建成泸州市青少年宫。由于建筑占地太多,园林绿化逐渐减少,并由市政府发文交由泸州市总工会管理。
这里,与青少年宫、江阳路对面人民电影院、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今天已经搬迁大山坪去了)以及附近南极路朱德在泸业迹陈列馆、苏公路川南师范学堂旧址一起,构成泸州市中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是几年前,这里被完全拆迁,只剩下泸州图书馆,成为了老泸州人抹不去的记忆和叹息,其实有些东西它保留下来的价值可能比搬迁更大。
另外在1988年,市中区人民政府决定在泸州八景之一的月亮岩一带开办第一个区属公园东岩公园,并组建筹备组开展工作。后来东岩老公园也曾风光一时,今天新东岩公园打造出来,相信很多人对老的,依然念念不忘,希望有一天,它会重新被打造。
城市的发展,有些东西总会被覆盖或者掩埋,或许这就是发展的阵痛,今天回过头来后悔也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泸州的发展还是在更加积极的方向前行,不过我们也希望能在发展的同时,保留更多有历史价值,见证这座城市悠久人文底蕴的东西,请相信,这跟城市发展没有冲突。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端午假期刚过,在环城南路与禾兴路交界处,由红、绿、蓝、青、金五色草花组成的“五彩嘉兴”主题城市花镜正式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拍照留影。从整洁宽敞的道路到隐形井盖,从见缝插绿的街角小花园、微景观到江南韵味的中式建筑立面,
9月5日,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近日该厅印发的《广西2022年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2年底,各设区市建成不少于3个“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
通川区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以来,通川区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投资进度持续恢复,重点项目的落地建成、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使通川区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足、支撑越来越强。今年1至5月,通川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7亿元,
3月6日,新华社《瞭望》杂志发表了泸州市委书记杨林兴署名文章《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找准泸州定位》,就泸州如何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找准定位,如何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进行了谋篇布局。全文如下↓↓↓◆泸州把全市划分为以三个中心城区为一体、以川渝毗